amazing

爱发电:用户名amazing
凹三:amazing6769
催更群:938783837
  1.  84

     

    到科尔多瓦来——《科尔多瓦之夜》文评

    这篇长文最初诞生于我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做志愿者的那两个月,烈日炎炎,没有空调也没有WIFI,我盘腿坐在呼呼作响的老式电风扇下,读着梅里美先生的《卡门》,开始构思起了这样一个灼热的故事。虽然故事背景放在一片非常热烈的土地,圈子却非常冷,每次更新只有寥寥两三个回帖,中间我也曾经爬过其他墙头,把大坑搁在那里许久不更新,但是总有一股力量要把我拉回来。后来有了LOF的账号,同好也开始逐渐聚集了起来,虽然不多,却比之前北极圈的状态暖和了不少,开始有人定期来问问还更不更,还有亲爱的读者给的长评,真的非常感谢,同时感到非常幸福。

    关于历史和民俗方面的描写,确实有诸多谬赞。这方面的写作,我们都是一样的头疼的,也是一样的写一段就查一段资料的,有的时候查了一晚上的资料学了没有什么卵用的姿势比方说十九世纪英国军队在殖民地是可以穿短裤戴头巾的最后还没用到文里去,给跪了。而且最终写出来的东西也往往纰漏百出,比方说古罗马史的部分,还有波希米亚人的民俗部分。但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大坑在这里,可以逼着自己多学习一些东西,我们共勉吧!如果以后还要开历史向的坑,大家可以一起查资料,并且愉快地吐槽,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想要了解欧洲历史方面的东西也可以发私信给我的!我努力帮你们找资料,虽然不一定准,也不一定特别精确(捂脸)

    至于人物刻画,很高兴清扬能够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我说的“狗血三角恋”(其实是四角甚至五角?)。我相信的是,人的一生很长,人的情感也会很复杂,爱情可以有很多段,爱人也有不同的模样。在有的时候,一些感情并非爱情,却比爱情更加强烈;有的时候,爱情仍然还在,但两人已经无法在一起了。在这篇文里,法国学者和强盗先生之间的感情明显不是爱情,但是不能不说他们的感情仍然很深,这是一种因为古罗马历史和雨夜的偶遇而形成的认同上的连接,一种因为都怀抱着理想主义而惺惺相惜的立场。而弗朗西斯和亚瑟的感情,则更为复杂,他们年轻时因为意气用事,也因为国家和家族的矛盾分开了,十五年后重逢,该以什么样的模样来面对年轻时的爱人,这个命题本身就很有挑战性。我不太认为应该用谁单箭头谁这个标准来评判他们的关系,年轻时的爱情不会消逝,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更具体地说,弗朗西斯的感情也仍然还在,只是因为重病缠身和其他事务无法表现得更明显。其实亚瑟表现出来的也不多,但是因为大家都在努力为他打call所以好像看起来很多,现在展现这条线的篇幅还是不够,以后会有专门的番外篇的(笔芯❤)

    还是要再次感谢如此用心的长评,我也非常喜欢跟读者讨论他们关于文章的观点。之前喜欢哪个角色的问答帖,大家的回帖就非常有启发,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尽相同,这让这篇文章在脱离了我之后,有了更加立体的发展。给每个用心阅读并且回复的小天使都比个大大的心,写作是个孤独的过程,可是有了你们,就感觉不再孤独了!


    击空明兮溯流光:

    大家好,在这个太太终于更新的日子里,写完了人生中第一篇长评,给大家安利神作(给自己鼓鼓掌)。

     @amazing 答应过的,丑长评总得见太太,唉。

    读后感这类的文章我一直很苦手,怕写完了跟剧透似的大家就不看这篇文了。所以为了达到安利的目的,我决定先在开头直抒胸臆一下:

    《科尔多瓦之夜》太太太太好看了简直神作啊我超喜欢的你们快去看啊!!!!法西法英亲子分哪条线都超棒什么党都可以吃的啊!!!!

    好了,发疯结束。我开始长评咯。



    ————

    小说的第一章,波西米亚人在月光下对考古学家说:“来吧,到科尔多瓦来。”这就是我的题目出处了。

    曾经读过一句诗:“科尔多瓦,孤悬在天涯。”对科尔多瓦有一个基础的印象:西班牙一座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小城。作为西厨(好吧虽然主要因为是板鸭体育迷),其实《科尔多瓦之夜》这个题目就很吸引我了(我真的不是从题目就开始吹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头)。

    那天花了一下午补到最新的章节,非常满足,也感到意犹未尽。无论是否局限于同人圈,我都可以很放心地说,《科尔多瓦之夜》是一部很宏大且很优秀的作品。

    一开始,着实被这篇文的文笔惊艳到了。文笔是文章的外衣,《科尔多瓦之夜》的这件外衣用“华丽”一词概括就显得轻了,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深厚的文学底蕴。相对积累这种底蕴,要展示它更难。有的文章用一大堆西方典故,实际上是一种卖弄,反而画蛇添足。而A大每一处的描写或者用典都恰到好处,一点也不生涩。这是《科尔多瓦之夜》让我觉得非常舒服的地方。作者的行文像钢琴曲那样优美流畅,异域风情很足,细节描写占比不小,引人注目又不让人腻烦。我想起来小时候粗略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它们也是给我这种感觉:不同于中国文学的一种细腻的、华美的欧式文艺。

    一般来说表面功夫这么出色的小说内容是不会差的,而《科尔多瓦之夜》在架构情节上实在好得超乎我想象。叙述中穿插了很多当时欧洲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西班牙战乱将至,法国大革命,大英帝国如日中天……这样使文章大气磅礴,又充满真实感。不仅感喟于作者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对于她详细的注释和考据也深感佩服,我猜测太太或多或少是系统学习过这方面知识的,从上层礼仪到市井流行面面俱到,难以想象作为一个东方人得对历史了解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得这么细致。我为了仏英本的稿子找过太太请她推荐一点二战背景的资料,结果自己看了三部法剧依然对那时欧洲人的日常两眼一抹黑,最开始几乎写一段查一段资料。唉,肚子里有货和没货的区别啊。

    于是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情节就更显出色了。法西在塞维利亚的鼓声中相遇,强盗加西亚在刑场的偷梁换柱,再到后来法叔的遇刺与被救,几个人辗转前往直布罗陀。从英先生出场开始,人物的矛盾冲突就更紧张激烈了,安东尼奥和亚瑟在舞会上斗智斗勇,而法叔和读者始终被蒙在鼓里感到无能为力。觉得情节的精彩和几个主要人物的设定富有传奇色彩有很大关系,贵族气质的考古学家弗朗西斯,神秘的波西米亚人安东尼奥,直布罗陀总督亚瑟……以法叔为线索串起发生在英、法、西、北非的一系列情节,除了精彩纷呈不知道说什么好。写出这样的设定,是需要勇气的,而更需要底气。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人物刻画。人物刻画准确的见过不少,但是兼顾文笔背景情节还刻画得这么出色的真是难得。好到我明明法英亲子分本命的,居然接受了亚瑟是前男友亲子分是养父子这个设定,而且还觉得好有道理……尤其是罗维诺这个形象描写得太绝了,小番茄以前在我心里的直接印象只有傲娇和小小自卑这两个特点,读罢此文形象立刻丰满起来了。他和法叔之间的几次救命之恩特别动人,和安东尼奥之间那种温暖的相处模式也非常贴合原作。

    压轴说说法西英大三角,A大总是说这是狗血三角剧情,但我以为这个三角刻画的太成功了。想到法西,脑海中就浮现地中海沿岸那些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沙滩。而A大真是把法西的魅力写得淋漓尽致。和原作不同,安东尼奥在《科尔多瓦之夜》里是精(yao)灵(jing)一样的存在,英俊、善舞、热情,还会神神秘秘的巫术。其实相比跳舞,我更喜欢安东尼奥施巫法的样子,他给法叔施巫法的那段特别有意思,看得出他反复欺骗下的一往情深。法西作为主线cp,爱与怀疑、忠诚与背叛交织,读来欲罢不能。

    作为法英党,开始是冲着法英剧情来的。一直活在回忆里的亚瑟先生千呼万唤始出来,出来帅瞎我的眼。落日里,十七声炮响落地,直布罗陀的总督亚瑟,在军舰上举着望远镜,视线长久地聚焦在某一点上,这个远远的故人重逢的场景真的像油画一样。不同于主cp,法英在文中的感觉像是亚瑟余情未了,而法叔并没有再把他当情人看。但是相比人物刻画的话我觉得cp能不能HE是小事。文中对亚瑟的塑造让我大开眼界,在总督府、在舞会上、在船舱里,这个高傲而精明的军官谈笑间主导着一切。随便在文中找几段对亚瑟的描写,看过的都知道,实在是让人目眩神迷。什么?前男友就前男友吧,看这么帅的亚瑟单箭头法叔是多么爽啊。

    读这篇文的时候经常忘记我是个法厨。的确,在《科尔多瓦之夜》里,跟其它三位相比法叔显得弱了(不止)一点。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者形象,斯文、热心肠、乐观主义、常常对局面无能为力,自从被安东尼奥谋杀亲夫(bu)以后还病弱了。但不要忘记,我法即使被包围在一个(前)强盗,一个总督老爷和一个波西米亚妖精中,他依然是总攻(仰天长笑)。弗朗西斯是一个文弱书生没错,但他是一个勇敢的书生,行走江湖仗义疏财的法叔还是超有魅力的。

    总之《科尔多瓦之夜》就是在cp上带我入法西英迷幻大三角,在艺术价值上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非常非常感谢A大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作品,希望A大再接再厉,争取有朝一日能两月一更。

    文是写给A大的,但也希望列表有小伙伴吃我安利加入催更大队啊(*/∇\*)

    以上。



    我的文笔太差了表现不出来《科尔多瓦之夜》千分之一好的,实在惶恐qvqqq。

     

    仏西仏英aph黑塔利亚文评西罗马

    评论(4)
    热度(8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